

又如某位雜誌總編所言:「沒去錶展又不代表寫不到,去了,也未必cover到。」對,寫任何稿件都要將成本計算在內的。記得以前鐘錶稿件還沒現在般盛行,鐘錶廣告還沒賣到成行成巿,我已向公司提議寫多點手錶,我有此構想,絕對一為神功二為第子,一來,因為當時反正無人負責此項物,我對鐘錶有興趣,那便爭取看看,二來,我看好這方面是未來的消費重點,所以應在這方面鋪路,爭取廣告客。但當時一說到手錶,公司的回覆總是:「吓,又係錶,一個個圓圈有什麼好看?」得此回覆,絕對不是味兒;於是當年在極度爭取之下,才可以時裝角度去包裝手錶的故事。 後來鐘錶慢慢成為廣告主流,更是許多傳媒賴以維生的廣告客戶之一,我的鐘錶路才稍為順暢,順暢都不代表一帆風順,因為大公司制度多,不是你說要咁就咁,還要經多重審議判決,先別說是否去一趟錶展,甚至增添一個定期的鐘錶版面或一本以鐘錶為主題的特刊,都不是神仙捧話變就變,始終要作多方面考慮,始終成本和效益相掛勾。
現在每本生活雜誌或報紙副刊都定期有鐘錶介紹或錶展報導,不知讀者有何看法?許多人首先會說:幾十萬的手錶,得個睇字。不過有得睇都好過無得睇吧,因為你也未必夠膽走入珠寶錶行,浩氣干雲地大喊一聲:將今年的勞力士新款全部拿出來讓我吧(你夠膽,錶行也未必有新貸貨給你看)。能夠一次過看各大手錶品牌來年的最新出品,說到底,也是一種眼福。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